电话:024-22525665
传真:024-22532121
邮编:110013
网址:www.lnmea.com
欧盟这一重磅政策或将影响中企投资
当地时间1月24日,欧盟委员会在总部布鲁塞尔发布“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”。这项重磅政策以所谓去风险、强化供应链韧性,维护经济安全为由,推出一系列措施。
剑指中国?
法新社在报道中将欧盟新发布的“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”概括为5项举措,包括加强对外国直接投资监管,协调出口管制,加强军民两用物项出口监管,提高研究安全性,出台新措施控制敏感技术通过对外投资泄露给对手等。
综合路透社和“德国之声”的报道显示,这份方案表明欧盟首次将安全与贸易连接起来,并提升到战略高度。这两家媒体称,中国在绿色科技和关键矿产生产方面所占据的主导地位,以及同俄罗斯的密切关系使其受到了欧盟更多怀疑。虽然欧盟出台的这个方案本身没有点名任何国家,但在“可靠伙伴”合作和“降低风险”措辞的背后,矛头似乎非常明确。法国智库蒙恬研究所国际政治主任杜夏泰尔认为,该政策就是在针对中国,“欧盟与中国关系的变化是推动欧盟制定经济安全战略的动因”。
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25日接受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说,“欧盟的方案是去年经济安全战略的后续,表面上是在声称防范、降低风险,实际上政策表现得更加强硬并更具攻击性。”
欧盟中国商会随后就“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”发表声明并表示关切,认为欧盟的这些政策动向将影响中企在欧发展和投资的信心。欧盟中国商会秘书长方东葵25日接受《环球时报》专访时认为,“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”引发了中方的关切,方案中涉及的外国直接投资(FDI)审查规则修订条款对审查范围、监管程度进一步收紧,这些预计都将对中企在欧洲的商业信心带来影响。
25日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相关提问表示,希望欧盟遵守自由贸易、公平竞争、开放合作等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,遵守世贸组织规则,避免出台逆全球化、泛安全化的政策举措,这事关欧盟在国际经贸领域的形象,更事关中国等各国企业对欧洲营商环境的信心。
收紧外国直接投资影响大
“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”最引人关注的内容之一是其进一步收紧了外国直接投资。路透社称,欧盟建议修改外国直接投资审查规则,要求所有成员国对外国投资进行审查,如果确认其构成安全风险,就将阻止这一投资。
欧盟近年来一直酝酿强化外资监管,不少成员国也连续否决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并购计划,上述方案势必进一步影响中国企业赴欧投资。
方东葵向《环球时报》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,2022年,中国对欧盟的投资金额为69亿美元,比2021年下降了12.2%。中企对欧投资从以前的收并购为主转变为绿地投资为主,新能源领域为其中的投资热点。方东葵认为,“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”后续影响涉及中企在欧关键基础设施如港口、高科技、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。“欧盟有收紧外国投资审查的趋势,包括拟强制性要求所有成员国发展审查工具,‘协同’欧盟层面审查等。”
另外,欧盟中国商会2023年对180家在欧中企和机构的调研显示,28%的受访企业计划未来1—3年在欧洲扩大覆盖范围,26%计划增加投资并购活动。但其中52%的受访中企对欧盟FDI审查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,47%受访企业对“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”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。
方东葵认为,中欧间的进出口也将受到影响。欧盟将重点“关注”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、光伏等,同时对新能源汽车、电池等新行业态势迅猛发展保持“警惕”;反过来,欧委会也注意到中国对欧依赖度非常高的工业设备、航空领域部分装置等,这些领域也有可能反过来被经贸“武器化”,正如光刻机。
代价终由民众买单
中欧经济高度互补、产供链紧密结合的现实意味“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”在实施中将面临极大困难。路透社指出,在欧盟范围内推动这类措施将遇到很大阻力,因为出口和投资控制一直是各成员国自主的权力。
各成员国对欧盟修订战略的反应也不尽相同。匈牙利贸易部长西雅尔多·彼得认为,这是竞争力较弱的欧盟国家的 “政治”企图,目的是阻碍中国在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的投资。
崔洪健认为,欧元区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内卷加剧,“但想用封闭保守的思路和政策来解决自身经济和民生问题,这显然是难以奏效且不可持续的”。
方东葵指出,由于这些政策出台的初衷是“去风险”,而“去风险”的代价是成本提高,包括企业发展和合规成本,而这些成本最终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,由欧洲民众买单。
目前欧洲的这一揽子措施仍处于立法初级阶段,后续还需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的同意。外媒预计,这一过程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实施。崔洪健称,如果欧盟把握不好所谓“经济安全”的方向和尺度,就会对中欧关系产生负面影响,中欧在经贸及其他领域的合作提升也会更困难。“为此,中欧之间仍需要不断通过对话和交流来促进合作、减少分歧。但同时,我们也需要在日趋复杂的中欧关系中找到有来有往、攻防平衡的合理应对之策。”
信息来源:环球时报